一座南方的海港城市,千百年来,热闹有时,宁静有时,不变的是爱人敬神的传统、享受生活的姿态和拥抱世界的热情。它就是被13世纪的意大利商人所称颂的“光明之城”——泉州。
(资料图片)
人间安乐之乡
来泉州正值清明后,当地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过节时明星吴奇隆来泉州拍摄,就在西街附近,吸引了许多外地赶来的追星族排队围观。不过,很多泉州人可没这功夫,同样在西街排队,他们排的可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美食润饼菜(类似春卷的食物)。
土笋冻是到泉州必尝的美味。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图
确实,没有什么能打乱泉州人维持了近千年的生活节奏。西街就在开元寺的围墙之外,墙内安静肃穆,墙外则是尘世的喧嚣。小吃店鳞次栉比,润饼、面线糊、土笋冻、醋肉、姜母鸭……泉州的小吃几乎能在此一网打尽,而穿过西街,走进那些毛细血管一般的街巷,泉州老城的悠闲日常又扑面而来。
在这里,随时能见老旧的古厝,也许门口已经斑驳,但那漂亮的燕尾脊一如往常。这其中有许多名人故居,比如三朝巷有中医世家潘祥麟的老宅,古榕巷有明代著名理学家、有“泉州第一通”之誉的陈紫峰的旧居,旧馆驿巷顾名思义,曾是泉州官驿所在,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家的老宅也在这里。
作为龚氏后人,她对泉州和祖宅的印象极深,在散文《籍贯在泉州》中,她的文字让我们一窥老宅中的生活:“我的祖宅位于泉州城内的旧馆驿,面对古老的东西塔。七十年代初我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穿梭,经七姑八叔的指点,方寻到我的亲亲二伯婆。跨过尺多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硬条凳,喝手制的新茶。家的感觉就在这些刷洗得木纹斑驳的中案桌、影壁、窗棂;微微发黄的字画;龟裂的方砖;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甚至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
泉州人对家乡的历史满是自豪,在井亭巷,我见到一处标记着“定心塔”的石碑。这座象征着泉州中心的石塔,据考证可能建于明朝,坐落在一户普通人家的院落里。古厝的女主人在院子里包粽子,热情招呼我进去看看。
女主人姓黄,她告诉我,这是她夫家万老伯的房子。最早家并不在此,而在巷子另一头更大的宅院,在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的年代,定心塔曾经差点被铲平,是婆婆挡在塔前才最终保全了这座塔。后来,她更是宁愿将房子换到这里,日常守护着古塔。一发现定心塔有砖土剥落,就会立刻使用新砖填补破洞。
“婆婆说,她相信人保护塔,塔也保护着居住于此的人。”
许多人会来到通政巷4号体验古厝内的生活。这里是清朝四川总督苏廷玉的故居,苏廷玉自5岁起就在泉州读书,叶落归根,告老还乡后,回到了泉州古城居住。该处故居,是其次子苏士准于1842年购置的宅第,以五进五开间、燕尾脊结构官厅为主体,东西各有6个侧门,官厅东边有20开间的长廊。经过修缮,如今游人可以在这里体验多种多样的闽南文化。
泉州拥有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但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精彩。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要属号称“晋唐遗音”的南音。
南宋建立后,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带来了中原宫廷文化,如家庭班(又称家班戏)以及永嘉杂剧等,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想象当时的泉州,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琵琶而弹唱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正是“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盛景,而这样的景象,也能从如今的南音演出中重现。南音琵琶形状类似日本奈良所藏的唐代琵琶,弹奏时也类唐朝古风,横抱弹奏。而今天的南音拍板,也能从东塔须弥座的浮雕《天人赞鹤》中见到。演奏所用的洞箫,南音洞箫,也与唐尺八是同一规制。
坐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厝堂下,听一段琵琶与洞箫合奏的名曲《梅花操》,时光仿佛悄然流转。
除了南音这样的雅乐,泉州也不乏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无论是“火鼎公婆”还是“拍胸舞”,或是精彩绝伦的泉州提线木偶,都充满着热闹、强健的生命力。像表演“火鼎公婆”的吴润珠,纯粹是出于热爱,继承了三代以来的家族传统,从少女时代开始,已经表演了四十余年。
吴润珠解释火鼎公婆的舞步。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图
无论是黄阿姨,还是吴润珠,抑或是年届七旬依然能为我们表演一场精彩的《驯猴》表演的泉州提线木偶省级传承人林文荣,正是这些老一辈泉州人的热爱和坚持,令这座千年小城历经潮起潮落,记忆与文脉未曾断绝。
而年轻一代人,为泉州带来灵气与活力。像思亚,从2013年开始便用绝大多数的业余时间在泉州老城中走街串巷,唤醒古城那些被埋没的角落。这样的年轻人还有许多。像我们在蟳埔遇见的新一代“蟳埔女”黄丽泳,这位二十出头的姑娘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为明星赵丽颖做簪花围的黄老师”。
黄丽泳在为自己戴上簪花围。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福建有三女:湄洲女、蟳埔女、惠安女。其中蟳埔女和惠安女都在泉州。黄丽泳从小活泼开朗,每逢有记者或摄影师来蟳埔的渔村访问,需要有人解释蟳埔的传统与习俗时,普通话说不利索的老人们总是让她出面,时间一长,她对家乡文化更加自豪。
有一次,黄丽泳去福州参加一档“福建三女”的文化节目录制,到了电视台,她发现自己的装扮总被当作是惠安女。她暗自下定决心,要为家乡文化传播全力以赴。回家后不久,她辞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专心传播蟳埔文化。
“前几年也有些寂寞,”她说,“也有老人们不理解,但是今天,大家都知道蟳埔了。”
今年年初,随着赵丽颖头戴蟳埔女的特色头饰簪花围的照片出圈,蟳埔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黄丽泳说,过去蟳埔只有几家为游客做簪花围。“现在大概有两三百家吧。”她笑了。
蟳埔女从幼年开始蓄发,成年后在脑后盘成螺旋髻。用绳子将鲜花串成花环,一般有3-5圈,每圈用一种花,围绕着发髻佩戴在脑后,这便是“簪花围”。直到今天,走在村子里,依然能见到老年妇女们按照传统习俗盘发,发髻上插着几朵简单的花,这就是她们的日常生活。
过去簪花围使用鲜花,种类很多,包括茉莉花、玉兰花、栀子花、含笑花,随季节而变化,但以素馨花最为有名。这也与泉州的海丝历史有关。
元朝灭宋时,在泉州的阿拉伯人蒲寿庚归顺元朝。传说其兄蒲寿晟隐居在东海云麓村,开辟了他的私家花园——云鹿花园。其从故乡阿拉伯移植来各种名花,其中就有素馨花。元末明初,蒲寿庚后裔为避反蒲之祸,故改姓为卜,在云麓村种花卖花为生,蟳埔女簪花围上的花基本都来自那里。
现在,更多蟳埔女使用绢花。黄丽泳用的绢花便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格外精致美丽。她的簪花围体验也是村里最受欢迎的一家,一早便门庭若市。
黄丽泳制作的绢花。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图
不仅她家,现在几乎每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将这座海边小渔村塞得满满当当,戴上簪花围,穿上传统服饰,在当地特有的用生蚝壳搭建的”蠔壳厝”前留影,成为如今来泉州的游客绝不会错过的一环。
泉州,那抹红
最早,泉州以“刺桐城”举世闻名,这名称来自于满城的刺桐树。宋代吕造曾在诗中描述:“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 刺桐树高大繁茂,花朵火红艳丽。对于经过常年航海,终于抵达这座东方大港的海外客商而言,登上陆地见到的最惹眼的颜色,大概就是这抹红了。
而在今日的泉州,留给游人最深印象的色彩,可能依然是红色。它来自街头盛开的木棉花,更来自闽南特色的红砖红瓦。这里的民居多用红砖,是因为当地黏土中三氧化二铁含量很高。除了整面墙都用一块块红砖砌起外,有的建筑连窗户、门堵等处的圆雕、浮雕、透雕等装饰也都采用红砖为之。走在泉州的街道上,到处可见红砖砌墙、红瓦铺顶的红砖厝,再配上闽南建筑中特有的燕尾脊,上翘的脊端飞扬挺拔、轻巧、俊逸,让人见之难忘。
除了传统大厝,这里的近现代民居也多以红砖建成。建于百年前的中山路在建成后一直是泉州的商业中心,路两侧便是以红砖建成的骑楼建筑为主。虽然是洋楼建筑,没有飞扬的燕尾,但它融汇世界多元文化的特色窗拱也值得寻访。这里有的窗拱是西式风格,还有伊斯兰风格的异形窗拱,在伊斯兰样式的多层线脚的窗楣部件旁是本地工匠巧手雕琢的闽南世俗花鸟图,两种文化的交叠更显有趣。
在泉州晋江青阳山下,有一处“五店市”。据说唐开元年间,这里曾有蔡氏5人开了5间饮食店,方便石狮、安海等地乡民进城打尖。一时间酒旗招风,“青阳蔡,五店市”的说法不胫而走,繁华延续至今,留下从明代到民国时期的宗祠、寺庙、民居、商铺等多种建筑,从传统大厝,到中西合璧的番仔楼与西洋建筑并立,为闽南地区所特有的风景。2015年,经过保护性开发后,五店市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有130多栋横亘数百年的历史风貌建筑矗立于此,有的是餐厅,有的是咖啡馆,有的是民宿陈列馆,还有当代艺术画廊…… 其中有保留建筑、迁建建筑、更新建筑,街区修缮所用建材,玻璃、灯具等新材料只占10%。
再往前行,在石鼓山下,梧垵溪旁,有一个叫“梧林”的传统古村落,已历经600余年积淀。今天,村里的近百栋古厝和洋楼,吸引了许多探访的游人。
梧林村的红墙。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图
梧林起源于明洪武年间 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它所见证的历史赋予了它多样的建筑文化。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大厝、浓浓南洋风的番仔楼,以及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的老洋楼……在此,闽南建筑几乎可以一网打尽。
在梧林,居住着1800多名村民,但在海外,却分布着1.5万名华侨,他们的先人多为晚清及民国时期下南洋谋生的梧林人。梧林的建筑集群也多为那个时代的南洋华侨回乡所建。
在近百栋闽南官式古大厝、番仔楼和洋楼一片红色中,有几抹灰色格外惹人注意。像是“朝东楼”、“五层厝”,它们的主人都是衣锦还乡的泉州华侨,豪掷千金,从海外运来钢筋水泥,建成这些中西合璧的大宅,有的甚至还留有电梯井。但是,时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华侨们暂停了装修工程,并且将装修房屋的钱捐献给国家,支持抗战。而这些没有装修的“豪宅”就这样在流淌的岁月中,成了梧林华侨家国情怀的有力见证者。
就像五店市,今天的梧林古村落也被固态保护和活化传承下来,在古厝天井中的大榕树下喝杯咖啡,或是走进侨批博物馆了解民国时期的华侨故事,可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
梧林村活化传承了老建筑,这座大厝被改建成咖啡馆。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图
要和泉州告别,请在夕阳西下时,走上洛阳桥。如果时间正好,可以见到水面上泊着那只渔船,忙碌了一天的渔民开启了他一天中的休闲时光,正用渔船上自备的卡拉OK机纵情高歌。就在这悠悠闽南语老歌的歌声中,洛江水缓缓拍打着桥墩,晚风吹拂着古塔、佛像、安逸的人,一如千年来的每一个日落时分。
关键词: